我院妇科团队连续2天分别在Cell子刊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等国际TOP期刊接收论著3篇

发布于: 2025-01-27 11:50
阅读: 7

2025年1月23日,我院首次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子刊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(中科院生物医学1区TOP期刊,实时IF:17.0)合作接收发表题为EZH2 suppresses IR-induced ferroptosis by forming a co-repressor complex with HIF-lα to inhibitACSL4: targeting EZH2 enhances radiosensitivity in KDM6A-deficient esophageal squamous carcinoma的原创性论著,文章共同通讯作者为周曙光教授。这是我院首次作为重要作者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Cell子刊发表文章,为我院的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力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也是我院科研方面的新突破和新成绩。

同天,周曙光教授以通讯作者在国际医学期刊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logy接收发表题为The disulfidptosis-related lncRNAs can predict survival and immunotherapy response accurately in endometrial carcinoma:DRLs signature for endometrial carcinoma的原创性论著该论文创建了一个DRL特征,能够预测EC患者的肿瘤突变负担、预后、免疫细胞浸润模式以及对免疫治疗的反应。

 

子宫内膜癌症(ECUC)是全球女性中最广泛的癌症;尤其是在工业化国家,由于疾病死亡率和新诊断病例的增加,这种肿瘤的发生率最高。但总体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还不够好。研究从数据库数据库中访问EC样本信息。通过单变量/LASO/多变量回归分析创建了与双足下垂相关的lncRNAs(DRLs)预后特征。通过GO分析确定了细胞通路评估免疫浸润和肿瘤突变负荷。最后,使用RT-qPCR检测二硫下垂相关lncRNA的表达。该模型预测了对化疗、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反应,并独立预测了EC患者的总体生存率。研究已经通过体外研究得到了验证,这极大地增强模型预测能力。研究指出,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,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将变得更加有效和全面。

以下为部分结果展示:

 

 

1月24日,周曙光教授以通讯作者在国际医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omen’s Health接收发表题为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model for predicting fear of childbirth: A crosssectional population study via machine learming的临床研究该论文通过10种不同的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了一个分娩恐惧风险预测模型,并评估了模型的预测性能。

 

分娩恐惧(FOC)是孕妇在接近分娩时所经历的一种恐惧和痛苦的心理状态,这种恐惧会对母亲和新生儿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。研究选择901名接受定期产前检查的孕妇,数据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并对FOC发生的风险因素进行单变量逻辑回归和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与FOC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。通过10种机器学习方法建立的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(ROC)曲线下面积(AUC)。

该模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,因为它有助于早期识别FOC,及时进行临床干预和心理治疗,最终有助于降低FOC的发病率。然而,这项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,包括样本量小、在单一中心进行以及数据有限。为了提高模型的预测准确性,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大样本、多中心前瞻性研究。这将提高该模型在高危临床人群筛查和干预中的有效性。

以下为部分结果展示:

 

我院一直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,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, 推动科研创新,此3篇论著的接收发表,不仅是近年来我院周曙光教授高度重视医疗、科研协同发展的成果,也是我院科研实力的体现,更是我院与南京大学、哈尔滨医科大学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、浙江省农科院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深度合作、交流互鉴的硕果。我院始终坚持开放合作,与外部科研力量紧密携手,不断强化科研团队建设,致力于提升科研创新能力,为医学科学的发展贡献更为坚实的力量。

 

专家简介

 

周曙光

安徽医科大学妇产科学主任医师、硕士生导师

专家概况

中共党员,安徽医科大学妇产科学主任医师、硕士生导师。泰国格乐大学客座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安徽省第一届卫生健康骨干人才,安徽省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。现任临泉县妇幼保健院书记兼院长。2017.4-2018.5任中国第五批援南苏丹医疗队员,2018年赴德国Wuppertal大学附属医院访问学者。研究方向妇科肿瘤、妇科内分泌、妇科微创,以及母胎医学。主持国家卫健委临床科研专项、安徽省临床医学研究转化专项、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近10项,课题资助资金200多万。以第一作者、通讯作者在SCI期刊上发表论著20余篇。社会任职包括中国妇幼保保健协会母胎医学分会委员、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科恶性肿瘤介入学组副组长、中国县域医院院长联盟协作平台工程妇科领域顾问专家委员会委员、安徽省妇科质控中心宫颈专病联盟常务理事、安徽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委员、安徽省医师协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分会委员等。获得合肥市卫生计生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、共青团合肥市委“向上向善好青年”奖章、阜阳市五一劳动奖章等。

 

 

 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