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妇幼科普】关于输血,你的观念正确吗?

发布于: 2024-05-17 17:50
阅读: 21

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一个场景:遇到患者需要输血时,家人总会撸起袖子“输我的”。

 

关于输血,可不是我们想的那样,那么你所知道的哪些信息有可能是不对的呢,下面我们来看一下:

一、近亲输血更好,血脉相同?

其实近亲输血比非亲属之间输血更危险。

在亲属捐献的血液中,含有一定量的淋巴细胞,由于同源性较高、并且患者免疫力低下,患者免疫系统无法识别清楚,而且还会进一步增殖,造成“移植物抗宿主病”,这就会导致无效输血,还对受血者的靶器官、骨髓造血系统造成一定攻击,严重时会导致受血者生命健康进一步恶化。

所以亲属之间输血,会引发输血相关性抗宿主病,一旦发生死亡率在90%以上。献血和用血的人之间血缘关系越近,发生的概率越高,因此直系亲属输血的风险大大提高。

 

二、输注的血液制品越新鲜越好?

在临床输血中有一种不正确的观念:希望输“新鲜血”,要求供血单位提供的血液越新鲜越好。那么血液越新鲜越好吗?

image.png

 

首先,血液采集后并不能直接用于临床,血液在采集后需要经过检测、成分制备、入库、发放等流程,只有检测合格的血液才能用于临床。

其次,血液在体外贮存期间是不断衰变的,达到保存期限后,就不可使用了。但在保存期内的血液,完全可以满足其生理功能需要,而且经过血站专用冰箱储存的血液要比“新鲜血”好。

 

 

三、全血成分多,输全血更好?

现代输血主张输成分血,少输全血。

其一,全血的成分并不全。血液中各种成分在不同温度下有不同的保存期限,全血在4℃保存下,只能对红细胞起到保护作用,而对白细胞、血小板以及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毫无保护作用,这些成分很快会失效,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在全血中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。

其二,全血通常用于需要大量血液补充的情况,如严重失血。而成分血则更具针对性,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输注特定的血液成分,能够针对患者的具体需求进行输血,提高了血液的利用效率。最后,全血中含有多种成分,因此有可能引发输血反应,如过敏反应或输血相关疾病,还会增加血液循环超负荷。

1715851497004.jpg

 

 

四、输血可以补身体?

很多人都认为输血可以补充营养,因而对体弱的病人动不动就提出输血要求。

其实,血液在人体主要发挥着运输、调节、免疫、防御和凝血止血等功能,对增加人的体质和营养并没有直接效果。相反,输血会增加传播疾病和引起输血反应的风险。比如一些传染病在窗口期,目前的设备条件不能检测出来,就会增加患传染病的风险。因此把血液当成营养品来输注是不可取的。

1715851538637.jpg

 

 

五、输“万能血”?

 

通常情况下,我们会把O型血称为是“万能血”,可以输给A、B、AB血型的人。

实际工作中,O型血输给其他血型的人是有前提条件的:
在抢救生命的紧要关头,受血者ABO血型鉴定困难或同型血不足,而O型血又充足时才适用,以解燃眉之急。其次,O型血输给其他血型受血者的是配血相合的O型洗涤红细胞(成分血),而非O型全血。

 

1715851569064.jpg

 

综上所述,影视剧有时候那么演是为了剧情效果,并不全是对的。有血液相关的问题,还是要咨询专业的业内人士才更靠谱。

另外在这里号召大家积极参与献血。血液资源时一种有限资源,如果大家都不愿意献血,那么有些临床救治工作就无法完成。献血是一种爱,一种责任,为生命接力,为健康护航。一份血,万份情,无偿献血最光荣。

1715851586102.jpg

 

 

 

撰稿:郝艳

审核:王丽

排版:李倩倩

2024年5月11日

 

 

 

 

分享